2020 年,汉川市汈汊湖生态保护湿地公园正式落地,标志着这座江汉平原 “渔米之乡” 向生态治理的转型。然而自 2021 年起,光伏项目在麻河镇、华严渔厂、华严农场、分水镇等地的快速推进,让当地百姓陷入焦虑 —— 成片光伏板覆盖农田渔池,传统农业生产空间被挤压,一场关于生态保护、能源转型与民生保障的争议悄然发酵。
生态治理与光伏扩张的时空交错
作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的重要节点,汉川市 2020 年启动汈汊湖、老观湖生态工程,大量养殖渔池退渔还湿,众多渔民迁移至周边谋生。这场生态转型中,农民以 “舍小家为大家” 的姿态响应政策,却在次年迎来光伏项目的大规模落地。
“这边刚把鱼塘填了搞湿地,那边就有人来量地装光伏板。” 当地村民指着远处的光伏矩阵感慨。据实地走访发现,麻河镇至分水镇沿线,上千万亩土地被无情成片占用,昔日‘一马平川’的永久性农田渔区,如今被光伏板覆盖成连片‘黑色景观’,部分项目区水泥桩林立,农田渔区被偷梁换柱化为荒湖闲田,更被切割成密密麻麻的网格状。这一现象导致大批老百姓失业,收入来源中断,生存压力凸显。

百姓焦虑:从 “饭碗危机” 到 “技术质疑”
“光伏板下种不了粮,渔池里照不进阳光,我们靠什么活?” 这是走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。华严渔厂老渔民看着自家被光伏覆盖的鱼塘无奈摇头:“说是‘渔光互补’,可板下水温低、溶氧少,鱼苗放下去全死了。”当地老百姓对此怨声四起,且光伏项目对当地农工而言根本无法实现就业,反映出光伏开发中用地矛盾与民生关联问题。
争议核心集中于两点:其一,永久性基本农田被大面积占用。多处农田被光伏项目覆盖,部分地块关乎重要粮食生产功能区。其二,技术可行性存疑。多位农业专家实地考察后指出,当前 “农光互补” 模式在江汉平原尚处试验阶段,光伏板间距、高度设计普遍未能满足农作物光照需求,“板下土地实际已丧失农业生产功能”。
项目推进:政策与争议
企业方提供的文件显示,这些项目均以 “农光互补”“渔光互补” 名义申报,符合相关用地要求。但村民对此存疑。部分村民表示合同存在 “偷换概念” 的程序瑕疵。
更引发争议的是 “示范工程” 现象。部分项目区设置 “农光互补展示区”,种植少量耐阴作物或养殖试点,但周边大面积地块仍处于 “板下荒芜” 状态。“上面来检查就开洒水车浇样板田,走了就没人管。”

平衡之困:生态、能源与民生的三角命题
这场争议折射出基层发展的深层矛盾。一方面,新能源项目带来税收与就业。另一方面,传统农业从业者面临生存转型。汉川市相关负责人坦言:“我们也在探索‘光伏 +’模式,但技术成熟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仍是瓶颈。”
政策层面,相关通知明确要求 “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”,但对 “农光互补” 用地标准尚未统一界定。这导致基层在项目审批中存在模糊空间,部分地区将光伏方阵视为 “农业设施”,规避建设用地审批程序。
当光伏板的阴影投射在千年渔米之乡的土地上,争议的本质是发展观的碰撞 —— 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 “指标优先”,还是坚守 “粮食安全底线” 的系统治理?在 “双碳” 目标与乡村振兴并行的当下,如何避免新能源项目异化为 “土地生意”,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民生,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。汉川的探索,或许能为同类地区提供镜鉴:生态保护不是简单的 “退”,能源转型也不应是粗暴的 “占”,唯有将百姓的 “饭碗” 纳入发展坐标系,才能找到真正可持续的路径。
免责声明: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,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平台及媒体无关,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。
